11月12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曹发义介绍安徽三年来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的成果成效。三年来,安徽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聚焦“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积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
创新,是安徽发展的优势,更是一体化合作的重要基础。三年来,安徽联合沪苏浙合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迈出坚实步伐,在量子信息、同步辐射光源、智能语音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取得积极成效。
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挂牌组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升级版加快打造,“科大硅谷”等新型创新载体启动建设,大科学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量子显微镜”“热核聚变”“铁基超导”“嫦娥钢”“质子刀”等一批国际领先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问世。
在产业发展上,安徽深化与沪苏浙头部企业合作,协同实施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共同组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牵头成立的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已集聚科大讯飞、苏宁软件等上下游企业72家;围绕开放合作,与沪苏浙共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深化合肥、芜湖片区与宁波片区,蚌埠片区与金义片区合作共建;围绕生态共治,与沪苏浙携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十三五”期间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下降20%。
安徽实施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合肥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铜陵先进结构材料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安徽数字经济规模超万亿。
安徽区域协调发展的步伐持续迈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一圈五区”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深入实施的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合六经济走廊、合淮产业走廊加快建设,都市圈能级和同城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印发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升发展意见,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等一批高能级产业平台加速打造,皖江8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到65%,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作用进一步显现;衔接国家出台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24条专项支持政策,制定印发皖北发展“新10条”。今年前三季度集聚区在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同比增长36.8%,皖北地区内生发展潜力进一步激发;全力打通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联通通道,实现19个县市区全部通高速、15个县市区通铁路,内联外通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推进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进一步筑牢。
重点区域率先突破,苏皖合作示范区加快发展,带动“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开局起步,总投资227亿元的63个重大项目先行启动;宁滁、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揭牌成立,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向纵深推进;首批18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发展壮大,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今年以来签约沪苏浙项目投资额占比超过78%;城市城区合作共建更加紧密,14个城市与沪苏浙18个城市签订27个战略合作协议,22个城区与沪苏浙20个城区开展全面对口合作。
共同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统筹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生态环保专项监督长制,与浙江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在公共服务共享上,长三角职工医保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通道全面开通,安徽16个市与沪苏浙设区市全部实现医保“一卡通”,同时初步形成全省人社业务“一卡通办”、惠农补贴“一卡通发”、交通领域“一卡通行”、文旅领域“一卡通游”、医疗健康“一卡通结”,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显著增强。